相關圖片

    拆彈少年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9強

    語言:丹麥文  / 德文 / 英文

     年分:2015年(丹麥) / 2017年 (台灣)

     分類:歷史劇情 

     片長:101分鐘

     評價:     ★ 

 

 

很多歐美的戰爭片都拿二戰作為題材,這篇將要介紹的<拆彈少年>也不例外。

上一篇的有關二戰的影評<八月的霧>討論的背景是戰爭期間。

而這次<拆彈少年>討論的背景是二戰德軍戰敗後撤離丹麥,並派遣一批戰俘作為拆除地雷的軍隊。

 

國際條約如何對待戰俘?

其實在當時戰後所簽約的<日內瓦協定>中有明確規範對戰中受傷人員或者是戰俘的協定,

其中都明確有規範並寫到戰俘所有享有的權利和占領部隊國家的人民皆為平等

但現實中似乎並非如此,的確當時飽受戰爭造成人民的飲食缺乏,配給短缺,

再加上當時戰爭仇恨關係,德軍戰俘能夠配給到的糧食飲水幾乎沒有。

掃雷活動為甚麼交給戰俘?

這部電影匴是當時戰後掃雷活動的樣貌如實呈現,除了配給糧食問題讓年少戰俘們飽受飢餓之外,

掃雷也是徒手檢查拆除,少年們各個手拿細長鐵棍在丹麥海灘附近的地雷區開始不停向下檢測地雷位址。

其實掃雷活動由戰俘負責完成其實有違了日內瓦協定中的戰俘皆平等精神,但當初由德軍埋藏的地雷

也只有德國軍事握有地雷位置圖,且也較為熟悉地雷的裝與拆。

除此之外,也看得出來德國戰敗後想要道歉與彌補的心態,但我始終不懂為甚麼要是交給年青少年呢 ? 

 

拆完地雷後,我們就能回家了

軍人的絕對服從,口中總是喊著一成不變的口號,然後這一次口中卻是數著拆除地雷的節奏。

一群德國少年們被派遣到丹麥除雷,堅信著能夠在期間內拆完後便能回到德國家人的身邊。

然而,回家的信念卻將那些軍人永遠留在了丹麥,拆完了一區接著又被轉送至另一區。

 

這部電影能夠在奧斯卡外語獎項中被提名確實有他的道理所在,電影一貫呈現出北歐國家電影的特色,

沒有太多色彩,也沒有太多不必要的台詞,字字句句卻能夠呈現出戰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想家的思念。

 

拆彈是永無止盡的一天

一開始的時候,我看著男孩們趴在沙灘上徒手拆彈,每當他們轉開地雷上方的蓋子,抽出彈心的時候,

我總是替他們捏把冷汗,殊不知哪時地雷引爆,誰又會成為地雷下的犧牲者。

第一次地雷拆除失敗而爆炸是因為男孩再拆除時身體不適而將嘔吐物吐在地雷上,而非技術性上的拆除失敗。

第二次地雷是因為有誤彈 (兩個地雷中間用鐵絲牽引,牽一髮而動全身) 卻未能及時提醒拆彈同伴,又一個男孩犧牲了。

第三次地雷觸發是士官長的愛狗誤踩...

第四次地雷是雙胞胎自殺走入地雷區...

第五次...第六次...

 

這整部戲一開始的引爆並非如大家普遍所擔心的,技術性拆除失敗或是誤觸地雷。

反而是先以身體不適而嘔吐來點出德軍戰俘所遭受到的對待,再慢慢帶出後續的劇情。

拆除地雷前後總是確認再確認,埋藏地雷總數和實際拆除總數是否吻合。

但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引爆,漸漸地士官長也知道地雷當初埋藏的數量絕非單單數據上的數字,

的確,當時歷史上掃雷活動無法完全找出全部的地雷,有些原因也是因為海邊地形不停變化,

地雷可能隨著沙灘地形移動而偏離了原本位置,到目前為止在丹麥海邊的炸彈也尚未清除乾淨。

 

戰爭的輸贏

最後士官長下了最後一道命令 :  回家吧孩子

這是電影的最後一幕,也是我為這部電影流的第一滴淚。

電影其實最重要並不是在敘述拆彈的艱辛或痛苦,

反倒是投射出戰後贏方與敗方在面對彼此的情感和心情。

丹麥的高官們痛恨著德軍當初所做的殘忍行為因而虐待戰俘,

然而電影中男孩們所聽從的士官長比起其他,已經算是善待有佳。

 

我認為士官長的善待才是真正導演所要傳達的情感,

不管輸贏所應該表現出來的情緒該是開心或憤怒又或者是哀傷。

這群戰俘只不過是個原本應該懷抱偉大夢想的青少年,

但卻因為大人的無知和過錯而成為沙場上的犧牲者。

 

不管戰爭中的贏家或輸家,都不會是決定對方命運的主導者。

 

 

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歡迎追蹤我的IG粉專唷~:https://www.instagram.com/ingchenin/

 

arrow
arrow

    Z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