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就算不是太懂藝術是些什麼的我們來說,對於「梵谷」二字還是略知一二,譬如說梵谷親手割下自己的耳朵,或者是當你唱出starry starry night 的時候,腦海中一定會聯想到<星空>的畫作。但或許鮮少人知道梵谷的藝術生涯是走的多麽令人心疼與不捨,雖然他常常出現在美術課本裡,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對生命、對藝術的瘋狂與熱愛。
在2017與2018年分別有<星夜之謎>與<在永恆之門>描述梵谷的傳奇故事,這兩部皆被提名奧斯卡獎項,兩部皆有其個別的特色與呈現手法,雖然都在談論梵谷但著重的點卻不太相同。<星夜之謎>最大的特色是以油彩動畫的方式呈現,整個電影團隊前後拍攝這部花了六年之久,原因在於他們不僅效仿梵谷的畫風並重製其作品,拍攝過程先以真人演出,再以每秒12張手繪油畫的方式捕捉真人影像的部分,才得以有如此細緻的作品。而<在永恆之門>則像是劇情類型的電影,時而以第三人的視野綜觀梵谷的故事,時而以第一人的視角去揣摩梵谷眼中的世界,相比之下<在永恆之門>更吃得是演員的質量。
論劇情,兩部所著重的點是完全不同的。<在永恆之門>較著重於描述高更本身對於藝術的看法,而對於他人生所發生的事件卻並沒有特別著重,即使對於梵谷的死是否真是自殺,描述得也十分曖昧,並沒有特別給出一個推論。故事中,梵谷所處的時代充滿著文藝氣息,舉凡高更、莫內等等名聞遐邇的畫家都在當時是享有名氣的,然而梵谷卻是個懷才不遇的藝術家。他與高更算是藝術上能夠交談的朋友,卻對於藝術的見解十分不同,高更喜歡慢中帶柔,而梵谷卻認為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畫出當下的感受,顏料在畫布上還沒乾又再疊加一層,高更認為這樣只不過是黏土,然而梵谷卻認為這是瘋狂。
<星夜之謎>則是偏向推理梵谷之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一名信差曾經經常幫梵谷與他弟弟西奧送信,然而在梵谷死後有一封信還沒送到西奧的手中,因此這位信差委託他的兒子將信交給西奧。起初他的兒子新不情不願的踏上旅程,卻在詢問曾經接觸過梵谷的人時,發現梵谷的死因或許並不單純。電影透過不同的人描繪出不同樣貌的梵谷,甚至交代了許多在<在永恆之門>沒有的細微末節。比起<在永恆之門>著重於梵谷的藝術氣息,這部卻是在刻劃梵谷的性格。
要在兩部中分出高下是件很難的事,反而建議可以先看<在永恆之門>,再透過<星夜之謎>去了解不同面向的詮釋。在<永恆之門>中我見到了梵谷對於畫畫的強烈渴望與憂鬱傾向的一面,然而在他的畫中卻能見到太陽的溫度。在我心中,梵谷或許是為最稱職的藝術家,倘若沒有那一點歇斯底里,又豈能激發出與眾不同的筆觸,就像是電影中他所說的:我在悲傷中找歡樂,悲傷其實比大笑力量更大,天使離悲傷的人不遠,有時他們說我病了,但要有點瘋癲,才能創作出好作品。
歡迎大家追蹤我的IG粉專:https://www.instagram.com/ingchenin/
留言列表